欢迎您访问E星体育·(中国)官方入口--2024欧洲杯冠名指定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370-6025365

E星体育·(中国)官方入口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E星体育官网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六)

作者:小编2024-06-11 19:05:01

  E星体育官网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六)吴有生,1942年4月2日出生于甘肃兰州,原籍浙江嵊县,船舶力学及船舶与海洋装备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名誉所长 。

  吴有生于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1967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学位 ,之后留校担任固体力学教研室助教;1968年进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作, 先后担任结构室助理研究员、冲击与抗爆科副研究员、第九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赴英国留学;1984年获得布鲁内尔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之后回国,继续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研究生部主任、总工程师、副所长;1993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担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名誉所长 。

  吴有生主要从事流固耦合力学、海洋装备总体性能及总体设计技术研究。他建立三维线性与非线性船舶水弹性力学理论;从事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提出海洋环境中三维船舶声弹性理论。主持新型高性能船舶及深海装备研究与设计工作,研制成中国第一艘千吨级小水线面双体海洋试验船;提出、推动或主持载人深潜器、深海空间站与极大型浮动结构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开发E星体育官方网站E星体育官方网站

  谢友柏,中员,1933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高邮市,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

  1955年9月,谢友柏毕业于交通大学;1984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86年1月至1997年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1994年1月至1999年1月,担任润滑理论及转子轴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4年5月,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1月,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的第五届。

  谢友柏长期从事设计科学和摩擦学研究。他与团队一起在国际上由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在中国国内首先实现流体动力润滑滑动轴承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了中国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研究,构造了摩擦学系统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提出了摩擦学的三个公理,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内燃机、工程机械等的摩擦学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得到丰硕的理论和应用成果。提出了设计科学的四个基本定律,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深入研究了设计中知识的流动、集成、竞争和进化,更提出了“人类一切有目的活动,都有设计和实施两个部分,设计是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的第一步”、“设计是知识得到应用的桥梁,设计本身就是知识的流动”等观点,提出了设计本质上是一个知识流动、集成、竞争和进化过程的论点,研究了设计知识供给与设计竞争力之间的决定性关系,成为推动分布式资源环境的建设和基于互联网的设计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

  徐德民,男,1937年11月7日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兵器科学技术与水下无人航行技术专家,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下航行器研究所所长E星体育官方网站E星体育官方网站、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

  徐德民于1956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4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至1988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至1998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2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主任;1998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德民长期致力于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担任型号研制项目的总设计师 。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完成了重要科研任务20余项,先后研制成功2种新型水下自航器及中国国内第一台水下自航器电深控装置和三通道计算机控制系统,其主要性能为中国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徐芑南,1936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深潜器技术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 。

  徐芑南于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在三机部、交通部船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进入中船总公司七院七〇二所工作;1981年至1988年担任中船总公司七院七〇二所副主任;1988年至1999年担任中船总公司所副总工程师;1994年加入中国党;2002年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2005年担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2013年被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芑南长期从事潜艇、潜水器结构强度与稳定性应用研究和水下机器人工程研制开发 。是我国第一批为深海研发培养的人才,从最初的一名舰务兵到科研带头人,徐芑南在钻研进取中见证了新中国潜艇科学从无到有的发展进程。他担任五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发展到6000米、7000米;其类型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其控制方式有载人手控、带缆遥控、无缆智能控制。

  徐志磊,1930年8月2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兼职教授 。

  1952年徐志磊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机械系;1953年2月至1963年在上海机床厂历任工程师、设计组长、主任设计师等职;1963年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历任设计部核装置设计室副组长、组长、八所核装置设计室主任、总体部副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员、战略武器型号总设计师等职;1984年被任命为第九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89年升任第九研究院总工程师,全面主持核盾武器化工程;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志磊担任过10次核试验的技术负责人,两个重点武器型号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应型号的核战斗部第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在第一代核武器研制中,负责或参与了第一颗、氢弹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组织完成了多个导弹核武器核装置的设计定型;指导和解决特殊性能氢弹技术攻关中关键核心部件的工程设计与材料制造技术难题;主持核武器总体工程与结构设计、第二代核装置机械设计与研制;领导新型核心部件及弹上高压系统的结构设计,指导多点网络起爆结构设计 。

  杨凤田,1941年6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特聘院士,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

  杨凤田于1964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之后进入沈阳601所工作,先后担任室副主任,主任,型号总师助理,型号副总师、副总师,型号常务副总师、副所长、型号总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年至2017年担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现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

  杨凤田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担任过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型号总设计师,以及役歼八改进型飞机型号总师,他组织领导研制的型号为中国航空研制史创造了四个第一。

  杨绍卿,1941年2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康平县,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国家灵巧弹药工程型号总设计师 。

  杨绍卿于1967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至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6室工作;1981年至198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研修控制工程;1984年至1992年担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92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副总工程师;2001年担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绍卿长期从事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解放军第一个火箭末敏弹装备和炮射末敏弹装备 。科研成果有:一、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火箭弹外弹道理论,提出了“高初速、低加速”、“风偏速差”、“推偏转速反比”等理论,建立了动稳定性理论、散布理论及外弹道偏差修正理论体系,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散布和稳定性理论专著《火箭弹散布和稳定性理论》和第一部外弹道修正理论专著《火箭外弹道偏差与修正理论》。二、经20余年努力,开拓了中国具有重大国防意义的末敏弹这一智能弹药领域,实现了末敏弹技术升级与系列化发展,使中国跻身于美、德、俄等能自主研发末敏弹这一智能弹药的先进国家行列。三、提出了末敏弹系统仿真试验、探测识别攻击性能试验、稳态扫描系统性能试验的基本方法与试验测试平台系统技术方案,并据此建成了比较完备的研发试验测试系统。四、负责编制了末敏弹的第一个国家军用标准《末敏弹通用规范》;主持完成第一部《末敏弹制造与验收规范》;起草了“九五”至“十二五”中国末敏弹发展规划。

  杨士莪,男,汉族,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河南省南阳市人,水声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

  1950年,杨士莪在清华大学肄业;1950年—1952年在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1952年—1972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82年—1986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水声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教授。

  杨士莪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水声学原理、水下噪声学、水声定位系统。他倡导水声物理、水声换能与水声设备的结合E星体育官方网站E星体育官方网站,并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完整配套的水声工程专业;首先开展中国国内水声定位系统研制,领导完成一系列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杨士莪解决了水面、水下、和海底目标位置,以及水下航行体轨迹定位问题,积极推动和领导了中国多次大型水声海上考察,获取了大批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水声传播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杨士莪领导了矢量传感器在中国国内的研制,并积极进行推广应用;杨士莪在国际上首先进行了低噪声水洞的设计、建造与测量方法研究;杨士莪提出了探雷声纳目标识别的新途径;杨士莪领导了中国国内借助地声手段对水中目标进行探测的研究。

  于本水,男,汉族,1934年5月1日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党党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空军院士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年—1955年,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俄语;1955年—1960年,前往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行器设计;1960年—1962年,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二部工程副组长;1962年—1965年,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二部工程组组长;1965年—1970年,任七机部二院二部室副主任;1970年—1979年,任七机部二院二十六所研究室主任;1980年—1994年,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主任;1994年,任中国航天二院二部集团科技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本水所在学科是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20世纪60年代,于本水参加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生产和研制,在解决拦截高空高速机动目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于本水主持和参加攻破中国第二代防空导弹快速反应拦截超低空目标等关键技术,主持研制成功中国首型具有拦截掠海目标能力的舰空导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担任中国首型具有反精确制导武器能力的野战防空导弹总设计师,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防空反导导弹优化设计和弹族化智能化导弹等前沿课题研究。

  臧克茂,男,汉族,1932年1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党党员,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

  1955年,臧克茂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1955年—1970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1956年,臧克茂加入中国党;1970年—1979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作;1979年,臧克茂被调入装甲兵工程学院;2007年,臧克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臧克茂长期从事坦克电气自动化工程研究。他提出了现代坦克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跨越了中国国外炮控系统的两个发展阶段;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坦克电驱动系统原理样车,并率先开展全电战斗车辆技术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臧克茂决心攻克进一步缩短火力反应时间、提高首发命中率和远距离打击能力这一难题。1995年,他主持研究的“某炮塔电传控制装置”进入装车试验阶段。1997年,该装置正式列装,一举使中队主战坦克火炮瞄准时间显著缩短,射击命中率大幅提高,而后带领团队一鼓作气,先后跨越坦克炮控系统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压到全电控制、模拟到数字控制、小功率到大功率控制等重重难关,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和“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广泛应用于中国第二、三代主战坦克,使中国坦克炮控系统性能跃升至世界前列。